(
课件网) 沈从文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作者生平 1916年 1924年 1931年 1933年 1948年 1988年 退伍后,进京求学,在北大旁听。 开始文学创作(22),陆续在《晨报》《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 (29)先后在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大任教。 1933年和张兆和结婚,1934年完成《边城》的创作。 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曾自杀未遂,不再创作。49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小学毕业投身行伍(14),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2年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此时,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正在走向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向。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 他的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感悟,构成了《边城》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 散文化小说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风俗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 解读边城 一个节日 一条大鱼 一座边城 一些人物 一座白塔 一对矛盾 文章重点写了哪个节日,分别在哪些段落 分别用了哪些叙述方式 多次写这一节日有何作用 三 、今年的端午(8)———蓬蓬鼓声引思情 (边城赛龙舟) 四 、两年前的端午(1)———翠翠傩送初相识 (美丽的邂逅) 五 、上年的端午(3)———天保翠翠偶相见 (意外的相识) 六 、今年的端午(13)———花轿唢呐催幽情 (甜美的心事) 顺叙 插叙 插叙 顺叙 一个节日 作用: 1.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布局上的跌宕美。 2.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交代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人性美的内容。 一条大鱼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 翠翠初遇傩送 “大鱼吃你” 一条大鱼 请找出课文中提到“大鱼”的句子,感受翠翠情感的变化。 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 ①第四部分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②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③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④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