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9048

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262493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怜悯是人的天性 1.明确文章结构,掌握文本论证思路。 2.通过细读、对比阅读等多种形式,提升文本理解能力。 3.提升辩证思维的意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一、课堂导入 真、善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追求的人性光辉。追求不加掩饰的流露和发自心底的呼声,没有表演成分,这就是真诚;见人有难,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进而施以援手,这就是善。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卢梭(1712—1778) 【教学过程】 卢梭(171-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1.了解作者 二、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本文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2.写作背景 二、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2.写作背景 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 【教学过程】 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这些思想是可贵的。 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 二、背景介绍 三、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1.解题 【教学过程】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对自然状态中人的特点作了说明,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状态的人与社会状态的人(文明人)哪个更幸福。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然后从正面提出怜悯心出于天性的观点,指出种种美德由怜悯心派生,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自然性。 第三部分(第5段):指出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三、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1.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逻辑严密,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请你认真阅读第二段,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对霍布斯的观点进行批驳的。 四、文本详析 ①作者首先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 ②指出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 ③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 ④用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