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牛马”“社畜”“一无是畜”“鼠鼠文学”等网络词语在年轻人群中流行,很多人甚至陷入对生活的焦虑无力。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像生活中的“被困者”,是“突围”,还是安于现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走进《促织》《变形记》这两篇文章,深切去感受一个“虚构化异形,畸变寄真言”,怪诞而真实的人生世界。 情 境 导 入 任 务 一 图绘知情节———讲述异化之事 任 务 二 表填识人物———对比异化之人 任 务 三 缘境探主题———探究异化之因 任 务 四 观察有批判———总结异化之示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 卡夫卡 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以“骂、威吓、讽刺、狞笑”为主要手段的家长式专制统治。 弗兰兹·卡夫卡 (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 创作动因 卡夫卡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在信中卡夫卡提到自己欣赏的一位犹太演员洛伊。 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作一只甲虫。 创作风格 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 流行 起源 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当表现主义和文学创作相结合时,便形成了表现主义文学。 代表人物就是卡夫卡,代表性作品就是《变形记》。 代表 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 风格 创作风格 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 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其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 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主要特点 我的天,小说原来可以像卡夫卡这样写。 ———马尔克斯 卡夫卡,首先是一场巨大的美学革命,一个艺术上的奇迹。 ———昆德拉 我翻译《变形记》的时候充满嫉妒,我希望我自己写出那样的东西来。 ———博尔赫斯 卡夫卡的 相关评价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现实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 活动任务一:搜集整理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的资料 创作背景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他天资聪明,学问深厚,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71岁始被补为岁贡生,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认识作者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 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他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先生讲书图 认识作者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聊斋志异》指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是书斋名称 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