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作者 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5岁,为黄花岗72烈士之一。著有《禀父书》《与妻书》。 1905年 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1年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福州人。 1887—1911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背景资料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 禀父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 父亲大人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写给妻子陈意映的,又称《绝笔书》、《寄妻绝笔书》。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文体知识 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用于师长:函丈、道席等。 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用于夫妇:俪鉴等。 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朗读课文 初读正音 如晤(wù) 眷属(juàn) 双栖(qī ) 使之肖我(xiào) 相和(hè ) 一恸(tòng) 称心(chèn) 能彀(gòu) 婉解(wǎn) 不能禁(jīn) 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文章层次 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 本文的主旨句是那一句?其中饱含着林觉民怎样的情感?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议论和叙述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在书信中,林觉民将舍生取义、宁负一人不负天下人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信字里行间表现的是夫妻情深,是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你觉得林觉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以及你所掌握的资料分析。 读出林觉民的双面形象。他不仅是个“伟丈夫”,同时还是个“小男人”。 英雄本色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间一鬼。 这是信的开篇,表明作者在写这封信之前,就已经下定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决心。 英雄本色 ②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没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几家能彀”,对黑暗现实的绝望。 “司马青衫”,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太上之忘情”,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腥云”:充满血腥的黑暗现实;“狼犬”:社会上的各种邪恶力量。 英雄本色 ③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④林觉民坚贞不屈 为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视死如归。 起义失败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