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89570

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3145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苏教版,第二,整体,物体的运动,上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苏教版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 单元主题 运动探秘营———解锁物体运动的科学密码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单元主题 “运动探秘营———解锁物体运动的科学密码” 围绕物体运动的本质、形式及量化描述,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到科学建模,构建完整的运动认知体系。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运动科学挑战赛” 学生化身“运动小科学家”,通过三项任务挑战: 1.任务一:位置追踪者(《运动与位置》)———描述物体位置变化。 2.任务二:运动形式解码员(《不同的运动》)———分类运动形式。 3.任务三:速度测量师(《运动的快慢》)———量化运动快慢。 最终目标:设计《校园运动科学报告》,参加“校园科技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影子形成原理)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② 区分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③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概览 本单元包括《运动与位置》《不同的运动》《运动的快慢》三课,围绕物体运动的本质、形式及量化描述展开,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到科学建模,逐步构建运动观念。 二、分课内容分析 (一)第5课《运动与位置》 1.核心内容: (1)通过生活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小鸟)引导学生理解“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引入“参照物”概念,明确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选择参照标准(如以树木为参照,跑步的人位置变化)。 (3)学习用“方向+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如“小明在小红的东边3米处”)。 2.关键活动: (2)观察并记录物体位置变化(如教室内的走动); (2)绘制物体运动前后的位置关系图。 (二)第6课《不同的运动》 1.核心内容: (1)探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如直线运动(前进、后退)、曲线运动(旋转、绕圈、滚动)。 (2)通过实验(如观察玩具车的车轮、钟摆摆动)区分不同运动形式。 2.关键活动: (1)用轨迹图表示物体的运动路径(如小球平抛的抛物线); (2)分类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电梯的直线运动 vs 风扇的转动)。 (三)第7课《运动的快慢》 1.核心内容: (1)引入“速度”概念,通过比较相同距离下的时间或相同时间下的距离,理解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学习速度单位(米/秒)及简单计算(速度=距离÷时间)。 2.关键活动: (1)测量玩具车运动相同距离所需时间; (2)制作班级“速度排行榜”(如跑步、自行车速度对比)。 三、课间逻辑关系 1.递进式知识链: (1)基础认知(《运动与位置》):建立“运动即位置变化”的核心观念,明确参照物的作用。 (2)现象深化(《不同的运动》):从位置变化拓展到运动形式的分类,理解运动多样性。 (3)量化应用(《运动的快慢》):将运动现象转化为可测量的速度概念,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2.能力培养主线: 观察描述(课1)→ 分类归纳(课2)→ 测量计算(课3),逐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3.核心概念贯穿: “位置变化”是运动的基础(课1),运动形式(课2)是现象的拓展,速度(课3)是运动的量化延伸,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运动认知体系。 四、教学意义 本单元通过“现象观察→分类归纳→数学建模”的路径,帮助学生: 1.理解运动是相对的(依赖参照物); 2.掌握科学分类方法(如按轨迹区分运动形式); 3.培养量化思维(用数据描述运动快慢),为后续力学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理解运动是位置变化,知道参照物的作用; 2. 区分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3. 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 科学思维 1. 通过轨迹图归纳运动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