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苏教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主题 水滴的奇幻旅程———探索水循环的奥秘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水滴的奇幻旅程———探索水循环的奥秘” 围绕水的三态变化与循环系统,引导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动态平衡,培养节水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全球水循环观测站”科考任务 学生化身“小小气象科学家”,完成四项任务: 1.任务一:云雾追踪组(《云和雾》)———模拟云雾形成,破解高空水汽之谜。 2.任务二:地表侦探队(《露和霜》)———探究露霜成因,分析温度与形态的关系。 3.任务三:降水实验室(《雨和雪》)———验证降水形态转化规律。 4.任务四:水滴环球旅(《水滴的“旅行”》)———构建水循环系统模型。 最终成果:制作《水循环科学报告》,举办“校园水科学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9.4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9.4.3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通过模型解释水循环过程; ②设计实验验证蒸发、凝结等现象; ③树立节约水资源意识。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和《水滴的“旅行”》这4课内容。 (一)第13课《云和雾》 1.核心内容:探究云和雾的形成原理,通过实验模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 2.关键活动: (1)模拟实验(如烧杯加热产生水蒸气后遇冷冰袋形成“白雾”),观察并记录现象。 (2)对比高空(云)与近地面(雾)的凝结条件差异,理解温度与海拔对水汽状态的影响。 3.科学观念:云和雾的本质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区别在于分布高度。 (二)第14课《露和霜》 1.核心内容:分析露(液态)和霜(固态)的成因,聚焦地表物体表面的水汽相变现象。 2.关键活动: (1)金属罐降温实验:观察罐外水珠(露)与冰晶(霜)的形成,对比不同温度条件(0℃以上/以下)。 (2)联系生活实例(如清晨草叶上的露珠、冬季车窗结霜),理解“遇冷凝结”的核心条件。 3.科学观念:露是水蒸气→液体的凝结,霜是水蒸气→固体的凝华,温度是决定形态的关键。 (三)第15课《雨和雪》 1.核心内容:探究降水形态(雨/雪)的转化机制,解释温度对降水类型的影响。 2.关键活动: (1)模拟降水实验:观察云层中小水滴合并下落的过程,对比冷热环境下落形态(液态雨/固态雪)。 (2)分析自然案例(如高山降雪、平原降雨),归纳“低温成雪、高温成雨”的规律。 3.科学观念:降水源于云中水滴或冰晶增大后下落,地表温度决定其以雨或雪的形式到达地面。 (四)第16课《水滴的“旅行”》 1.核心内容:整合水循环全过程,构建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的动态系统模型。 2.关键活动: (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关键环节(蒸发、输送、降水、回流)。 (2)制作封闭水循环模型(如水箱+植物+冰块),观察水在“陆地-大气-海洋”间的循环路径。 3.科学观念:太阳能驱动水循环,水资源在自然界中不断再生与迁移,形成动态平衡。 (五)课程逻辑关系 本单元以 “水的三态变化” 为主线,形成 “现象→本质→系统” 的递进式认知链条: 1.纵向递进: (1)前两课(《云和雾》《露和霜》)聚焦 局部气态水变化(高空云雾、地表露霜),揭示水蒸气遇冷凝结的普遍规律。 (2)第三课(《雨和雪》)延伸至 空中降水形态转化,深化温度对水形态的决定作用。 (3)第四课(《水滴的“旅行”》)整合前三课知识,构建 全球水循环系统模型,体现“分项探究→系统整合”的科学认知路径。 2.横向关联: (1)所有课程均围绕 “能量驱动相变”(太阳能蒸发→冷能凝结)的核心概念,呼应跨学科主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