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93896

24《京剧趣谈》课件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25320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京剧趣谈,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京剧趣谈 课前导入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很多精华被传承到现在,它们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国学文化中的经典。那说起中国国粹,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京剧,一起来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吧。 京剧 融唱、念、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19世纪中期,孕育于民间,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的京剧,在北京发展成熟,广泛流布于全国。京剧唱腔优美,抑扬顿挫,角色众多,以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学常识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思想基本功。舞台上的角色划分为:生(老生、小生)、旦(青衣、老旦、花旦、刀马旦)、净(花脸、黑头)、丑(文丑、武丑、小丑、老丑)四种类型。 驰骋 尴尬 仆人 锣鼓 金玉奴 戛然而止 chěnɡ ɡān ɡà pú luó nú jiá 词语解释 【驰骋】(骑马)奔驰。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虚拟】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唯恐】唯独害怕(担心);只害怕(担心)。 【不可开交】形容无法摆脱或结束。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整体感知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听课文朗读,熟悉课文内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京剧哪两方面的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默读课文前半部分《马鞭》,想一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 写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马鞭使用的妙处。 第二部分(2-3): 举例介绍实在和虚拟的道具,进一步说明京剧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道具辅助演员表演的特点。 课文详解 研读第1自然段,思考:京剧表演中的“马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马鞭 课文详解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①舞台太小。 ②真马不受控制。 交代了舞台上没有真马的原因,引出下文。 京剧表演中使用“马鞭”的作用有哪些呢?用序号标出?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彻底解决”“无比漂亮”写出了作者对京剧中“马鞭”这一道具的赞叹。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京剧表演中的“马鞭”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承上启下,由实在、可感觉的马鞭过渡到介绍虚拟但同样可感觉可使用的道具。 作者在此处列举《拾玉镯》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举例说明虚拟道具在京剧中呈现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结合第2自然段内容,理解 “‘无’远远胜过了‘有’”的意思。 “无”指的是没有“针线”,如果有“针线”,表演时穿针费时间,有时候还会发生线穿不进针孔里的尴尬,而且不美观。但是演员可以模仿表演穿针引线的动作,既能真实地感觉到她就在穿针引线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