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篇目,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巧妙劝谏齐王广开言路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谋士的智慧与口才,也深刻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的纳谏文化。课文叙事简洁,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学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及讽谏艺术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己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然而,对于像《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内容较复杂且蕴含深刻政治智慧的文言文,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体会文章劝谏技巧等方面可能仍存在一定困难,但也会因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寓意深刻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和积累,疏通文义,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2.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了解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重点)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体会文章对当下的借鉴意义。(难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目标导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对自己执政生涯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后世帝王的谆谆教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实也是一个关于‘镜子’的故事。不过,这里的‘镜子’不是实体的铜镜,而是邹忌的智慧和口才。那么,邹忌是如何运用他的‘镜子’来照亮齐王的心灵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课题,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是臣子向君主进言规劝。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反映了当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动态。 目标导学二: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义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丽 ( yì ) 窥镜 ( kuī ) 间进 ( jiàn ) 期年 ( jī ) 谤讥 ( bàng jī ) 朝服衣冠( zhāo ) 朝于齐 ( cháo ) 孰与 ( shú ) 2.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围绕“进谏”进行概括。 明确:(1)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2)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①第一段:进谏的原因(进谏前);②第二段:进谏的内容(进谏中);③第三段:进谏被采纳以及采纳后的措施和结果(进谏后)。 3.本文采用了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试着以“三”来梳理本文的情节。 明确:①进谏前:三问、三答:妻、妾、客;三思:妻私我、妾畏我、客欲有求于我; ②进谏中:三比: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臣之客欲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