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 学习目标 1.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出处,通过搜集各种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 2.培养搜集信息、策划采访的能力,并能依据搜集到的信息和采访内容撰写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 3.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词语溯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象传》 意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释义: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释义: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释义:不抱怨天,不责怪别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释义: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反之,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释义: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荀子》 释义:君子重视自身的努力,而不指望上天的恩赐,所以每天都能进步。 笃行信道,自强不息。 ———《孔子家语·五仪》 释义:做人要切实履行所信奉的正道,努力向上而永不懈怠。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古典诗词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释义: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释义: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古典诗词名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释义:竹子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释义: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祖逖(tì)闻鸡起舞 祖逖,东晋人也,有大志,常欲光复中原。后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庭中。后渡江,募士铸兵,欲扫清中原。 译文:祖逖是东晋人,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常常希望能够收复中原失地。后来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人交情很好,常常共被而眠。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练剑。渡江以后,他招募勇士,铸造兵器,打算将胡人逐出中原。 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范仲淹断齑(jī)画粥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