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6.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有些事情我们应该去做,而有些事情我们不应该做。那么,你们认为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呢? 新课导入 情境一:在人满为患的公交车上,你看到有老人(或行动不便之人),你是让还是不让呢? 情境二:出门在外,看到路边有人摔倒,你是扶还是不扶呢? 情境三:在学校里,看到同学在恶作剧,你是制止还是坐视不管呢?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身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一辞“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自己在国学领域的成就并不突出,周围有许多人的国学基础比他好,因此不愿独占“国学大师”的称号。 二辞“学界泰斗”:季羡林认为“泰斗”这一称号过于夸大,他认为自己只是众多学者中的一个,虽然在某些领域有所贡献,但不愿被视为无懈可击的顶尖人物。 三辞“国宝”:季羡林觉得被称为“国宝”让他感到不安,他认为中国有许多人都有他这样的贡献,称某人为“国宝”过于片面和夸张。 为人谦逊朴实,尤其在荣誉面前, 头脑清醒,淡泊名利。 读读写写 字词理解 贰臣: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在新朝代又做官的人。贰:变节,背叛。 迷途知返: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浪子回头: 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大逆不道: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现也用来形容人民的叛逆行为。 文体知识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核心思想;论据是支持论点的事实、数据、例子或权威观点,例如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体现论据与论点的关联性。 议论文 1、举例论证:列举了……的例子(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抽象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使论证更加鲜明生动。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理解题目 文章题目“有为有不为”, “为”、“有为”、“有不为”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是“为” _____是“有为” _____是“有不为” “做” 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 不应该做的事,必不去做 “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什么? 初步感知 应该 作者认为什么是 “应该”? 作者认为“应该”有点像仁义的“义”字,即“行而宜之之谓义”,“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 行而宜之之谓义 出处:【唐】韩愈《原道》。 释义:行为恰当适宜,就称之为“义”。 只有行为符合适宜、分寸得当(如待人公正、处事合理),才能称为真正的“义”。 作者先提出 “有为”“有不为” 的关键是 “应该”,有什么作用? “应该”是判断“为”与“不为”的核心标准。强调了“应该”的重要性,为读者指明了理解 “有为”与“有不为”的方向,为后文深入探讨“有为”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