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0401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22548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拟行路难(其四) 一.了解鲍照及时代背景,积累文学知识。 教学目标 二.理解本诗所抒发的情感,并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 三.赏析本诗的艺术魅力,并能流畅准确地表述。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话,这句话出自《晋书》,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出身高贵,方能入仕做官,出身寒门,才能再高也与官场无缘。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也往往反映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首诗歌———鲍(bào)照。 二、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而寒门士族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鲍照出身寒微,一生不得志, 教学过程 但他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三、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教学过程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感之意”。 拟行路难:拟,摹仿。后世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共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在他最擅长的乐府诗体中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三、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教学过程 1.师生互动式诗歌鉴赏 大家在朗读“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时,我们对情感、语速、语调的掌握是否恰当?尝试用不同的方式重复朗读,并分享你的感受。 教师: 学生1:我认为这两句都带有反问的语气,朗读时应该提高声调。 学生2:“心非木石岂无感”应该读出一种义愤填膺的情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则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学生自由朗读。) (二)讲解诗歌 教学过程 教师:你能为大家示范一下吗? 这位同学朗读得非常好!“心非木石岂无感”这句是全诗情感的高潮,宛如心中的雷声爆发,而“吞声踯躅不敢言”则是情感的急转直下,如同瀑布跌落悬崖,是诗人情感变化最显著的地方。 学生3:我觉得“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句也非常值得细品。 义愤填膺———无奈 教师:你的看法是? 学生3:这句话表面上是在问怎能既行走又叹息、既坐下又忧愁?实际上描绘了抒情主人公焦虑不安、内心煎熬的状态,一方面自我安慰不能如此,但“复”字又透露出他内心的烦恼、迷茫和苦闷。 教师:没错!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时刻都在忧愁之中,这一点在诗中表现得非常生动。除此之外,大家还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哪些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逆志寻意、洞悉世情的诗歌赏析方法。在学习单元概述时已有初步解读,请大家运用这一方法,结合鲍照的生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