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快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3.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通过“登阁观景”抒发的怀才不遇、渴望归隐的复杂情感, 赏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意境营造与炼字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典故运用:“朱弦已为佳人绝”(《吕氏春秋》伯牙鼓琴典)、“青眼聊因美酒横”(阮籍青白眼典)的深层含义,体会宋诗“理趣”特点:景、情、理结合的含蓄表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登临远眺,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泱泱五千年的中华,目睹了多少文人的心酸,沉蕴着多少历史的泪水,山水无言,若无人来唤醒这逝去的一切,或许,目睹了沧桑变化的山水就只能一直沉默下去…… 登临是古人抒情的一种方式。或喜或悲,或激情豪迈,或低昂依旧,“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中体现的是黯然心伤。“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中体现的是满腔愁绪。“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中体现的是豪迈气概。那黄庭坚的《登快阁》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 (一)了解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不仅未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而且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因此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他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三、初步感知 ( 一 )题解 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诗人登上快阁,以抒情感。 (二)初读诗歌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翻译: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多舛,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四、文本详析 (一)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明确: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 (二)首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表达出了诗人为官事所困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表现诗人工作了一天后,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愉悦 心情。倚晚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 (三)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明确:"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四)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 意境上有何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