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1599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204226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登 快 阁 【教学目标】 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 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二、 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三、 登临远眺,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泱泱五千年的中华,目睹了多少文人的心酸,沉蕴着多少历史的泪水,山水无言,若无人来唤醒这逝去的一切,或许,目睹了沧桑变化的山水就只能一直沉默下去…… 登临是古人抒情的一种方式。或喜或悲,或激情豪迈,或低昂依旧,“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中体现的是黯然心伤。“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中体现的是满腔愁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体现的是豪迈气概。那黄庭坚的《登快阁》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一)了解作者 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不仅未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而且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因此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他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教学过程】 (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三、初步感知 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诗人登上快阁,以抒情感。 【教学过程】 (二)划分节奏 三、初步感知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教学过程】 三、初步感知 自由朗诵,并根据课本注释,尝试翻译全诗。 我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教学过程】 明确 (一)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四、文本详析 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 【教学过程】 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表达出了诗人为官事所困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表现诗人工作了一天后,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愉悦心情。倚晚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 (二)首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四、文本详析 明确 【教学过程】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明确 【教学过程】 意象: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