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9725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6747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格式,教学设计
  • cover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教学目标 1. 梳理两篇作品的写作思路,把握随笔写法。 2. 比较两位大师的读书观点,掌握读书之道,提升阅读能力。 3. 思考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阅读的意义,关注时代生活,深化思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比较两位作者的读书观,提炼共同点,分析各自的特色; 2.通过学习大师的读书观,指导自己的阅读人生。 教学难点: 1.联系时代生活,明确当下读书意义,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读书活动的影响。 2.学习理性、有条理地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依时代热点,激趣设问 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 ,网上有自媒体推出“ 5 分钟读完一本书 ”“ 一天拆 读完 100 本 ”之类的教程 ,微博上也有 “AI 时代该如何读书 ”甚至“AI 时代我们还需 要读书吗? ”这样的热门话题。 今天,我们通过联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黑塞和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 两位大师的作品,通过学习他们的读书经历和看法,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习活动一 读大师之作,梳理结构明线索 任务:在预习通读的基础上,请自 行设计图表样式,分别梳理两篇课文的 行文逻辑。 形式:小组整合后展示,教师点评。 第一小组: 《读书: 目的和前提》 思维导图 教师点评:思路清晰,对黑塞“读 书的 目的 ”意义理解准确。 黑塞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谈 “ 读 书 ”,而是先界定另一个概念“ 真正的 修养 ”? 因为“ 真正的修养 ”是统摄全篇的 最基本 目 的 ,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 的意 义 。本小组在思维导图中即点出来这一点。 第二小组:“ 图书馆之光 ”脉络图 教师点评: 这组同学选择了“光 ”这个鲜明的意象为梳理全文的线索,很巧妙! 《上图书馆》这篇随笔结构圆融 ,中间部分既是时间顺序 ,也是王佐良先生知识和情感 的成长历程。 本节小结: 1.明确 “ 随笔 ”文体概念: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篇幅灵活,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在内容上或讲述文化知识、发 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 ,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可观景,可诉说;可 抒情,可议论,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是一种有逻辑,也有生趣 . . . . . . . . . . . 的文体 。在简练的行文中,也能蕴含深刻的内涵。 . . . . 2.简要比较这两篇随笔的表达特点。 《读书: 目的和前提》侧重对事理的阐述 ,《上图书馆》这一篇更注重对人生体验 的表达 。前者充满理趣,后者充满意趣。 学习活动二: 品人生之学,比较两人读书观点 任务一:请比较两人的阅读经历,黑塞和王佐良倡导的读书观有什么共同之处,对 我们有何启示? 1.读书生涯上,建议我们从少年时代就培养阅读爱好,并且要阅读能激发热情和好 奇心的作品。 原文链接: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吧! 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 一篇论文, 以次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读书: 目的和前提》第 8 段、第 3 段) 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笙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 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那个下午确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上图书馆》第 4 段) 2.从读书内容上看 ,他们都倡导研读世界文学 ,黑塞特别强调应读经典杰作。 原文链接: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 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读书: 目的和前提》第二段)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 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