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温度计 ”和“测量温度 ”三部分。本 节作为章节起始课,以“水的三态变化 ”和“温度 ”为起点,不仅是因为水的物 态变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是因为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学会使用 温度计更是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物态变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熟知常见 的水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仅停留在认识阶段。在进行本节教学时,通过演示实验 让学生感受水在不同状态间的转化,从而理解物态变化的含义并对转化的条件有 初步的认识。关于温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了解,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难点在于对温度计的规范使用。对于温度计这一工具,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 但是对温度计的原理和操作规范方面均不够明确,教学中需加强规范性训练。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流程如下:通过“棉线悬冰 ”视频引入新课→观察图片,认识自然 界中水的三态→演示“制造云和雨 ”及“制造霜 ”实验→体验物体的冷热程度并 引入温度的概念→通过自制简易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原理→体验温度计的改进 过程,了解温度计的结构,了解摄氏温度的规定→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 量温度。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能够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自 然界中不同物态的水及其应用。 【科学思维】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和使 用适宜的温度计。 【科学探究】通过参与“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的实验探究,熟练掌握温度计 的使用方法,认识到精确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 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能基于这些知识对与 环境温度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实验探究。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对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描述。 突破策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 化现象;通过“制造云和雨 ”“制造霜 ”等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使用“在什么样 的条件下,什么状态的水变成了什么状态 ”格式的语言进行描述。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棉线悬冰 ”视频,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唤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疑 问开启本章内容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认识水的物态 欣赏大自然中的水,你能说出每幅景色的名字并进行分类吗?水的三种状态 可以相互转化吗?尝试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情境,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在感受大自然奇妙的同时 提高学习兴趣,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另外,通过表述生活中水的三态,还可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 1 :制造云和雨。 演示“制造云和雨 ”实验,师生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如下问题: (1)给烧杯加热的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上看到了什么?泥沙上方出 现的朦胧“ 白雾 ”是水蒸气吗?(学生如果说“ 白雾 ”是水蒸气,应及时说明并 纠正。) (2)用酒精灯加热和在盘子中加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泥沙里的水是怎 样“跑 ”到上边去的?水“跑 ”到盘子底面上的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过什么变 化吗? (3)仔细观察,盘子里的冰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会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在思考“ 云 ”和 “ 雨 ”的形成过程需要怎样的条件时,初步领悟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培养学 生的观察 、分析能力 ,提高课堂参与度。 活动 2 :制造霜。 观看“制造霜 ”视频,并与本课开始时的“棉线悬冰 ”现象进行比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