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设计(执教)者 课时安排 1 课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核心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通过意象分析掌握诗歌语言特点,体会诗歌感彩的变化,培养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思维发展:抓住关键语句,发挥想象,细心品味解读多重意象,理解诗歌象征意义3、审美鉴赏:品味诗歌韵律美与意象美,感知情感递进层次4、文化传承:感悟诗人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歌中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朗读教学法 数字资源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1、希沃白板诗歌结构动态图示2、1970年代历史影像资料包3、学生预习成果展示平台 教材解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部编本义务教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个现当代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这首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适合朗读。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中考的关键阶段,除了做好对学生语文的课文的传授、知识的梳理之外,更多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答题技巧,举一反三,掌握语文解题技巧及规律。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相比初三上学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仍需提高。所以,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如何促进全体同学均衡、合理发展,更好地迎接中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独具特色的意象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4、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评价任务 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及诗人的感情变化2、自主朗读,分组讨论老师的问题,诗歌意象及修饰语所用的定语有哪些?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3、探究“我”的形象以及“我”与祖国的关系4、全体参与,根据个人理解,融入文章情景,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5、学生小组合作,合作探究仿写完成诗句 教学板块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板块1: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教师范读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点拨]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到欣喜、明快。2、自读课文:整体感悟诗歌,思考经历了文革之苦的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提示: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一些具体事物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胚芽”“笑涡”“起跑线”等。3、齐读课文,思考:如果按情感基调来划分,本诗该如何来划分结构?提示:该诗第一节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