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21756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5458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初中,上册,湖心亭看雪,单元,第三,九年级
  • cover
预学三 《湖心亭看雪》 1.文题解读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是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题简洁、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仁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仁,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4.知识链接 小品文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文本解读 古今对译 注释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 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 雪 三日, 湖中 人 鸟声 俱 绝。 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 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 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 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 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评析: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及所见雪景。 到亭上, 有两人 铺毡 对坐,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 一童子 烧酒炉 正沸。 见余, 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 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 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 拉 余 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 而 别。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 有痴似相公者!” 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评析:叙述在湖心亭上的奇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孥:撑(船)。 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上。 雾凇沉砀:冰花圖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有粉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的统称。沉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客居此地。 舟子:船夫。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知识梳理 (一)一词多义。 1.一 ①上下一白 全,副词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