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汉武帝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采取措施的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实证: 通过观察推恩令示意图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铸币权等掌握在郡国豪强手中的危害等,从西汉发展的整体进程中认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构建史事间的联系,并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时空观念: 通过归纳汉武帝尊崇儒术的举措、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等,提升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辩证、客观地认识历史;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从当时和后世两个方面了解儒学的影响,能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 历史解释: “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匈奴单于这些历史名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 通过识读汉武帝北击匈奴地图和讲述卫青、霍去病英勇善战的故事,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史事,培育历史时空观,感悟并学习卫青、霍去病英勇无畏、为国忘家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根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削弱地方势力 : 1、背景: 材料: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材料:而国大者夸州兼郡富,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 材料: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什么问题? 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材料: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方上的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推恩令: 材料: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上述材料反映那一措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图片反映推恩令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诸侯国越来越多, 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材料:“酎金夺爵”的故事 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到长安献酎金。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被夺爵者达100多人,占当时诸侯王和列侯的半数。汉武帝通过实行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 材料:“少府省金,金有轻及色恶者,上皆令劾以不敬,夺爵者百六人。”———《资治通鉴》第20卷汉纪十二 以上材料反映了汉武帝的那些措施? 汉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位、夺封地甚至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