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通过研读材料,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通过阅读教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过程。 3.家国情怀: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学习,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加深对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的开展和意义。 2.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背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材料导入 教师展示臧克家的《三代》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设问自古以来,土地就与农民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来改善农民生活? 学生快速阅读臧克家《三代》。 以图片和短诗为导入,吸引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发思考,从而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一、背景 教师让学生回顾所学,说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通过回顾所学,新旧知识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1.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展示“土地改革前,全国农村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的表格和一段史料。教师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学生通过表格和材料了解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性。 用表格和材料了解封建土地制度的危害性,加深学生的理解。 知识拓展 教师拓展“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介绍一下农村各阶级的划分情况。 学生大致了解一下。 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当时农村的阶级状态。 2.新解放区农民的迫切要求 教师展示两则材料,让学生说说当时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 用材料说明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培养史料意识。 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开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知识讲解二、概况 1.初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师讲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通过图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内容,了解土地改革初步实施的相关情况。 通过图片和材料,了解土地改革初步实施的情况,加深了解。 教师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内容,说明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教师再次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内容,让学生阅读材料,说说土地改革对于地主、富农、贫雇农采取的措施。 学生结合教材和材料进行回答。 用材料来说明土地改革对农村各阶级的措施,以及这种做法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史料意思,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在经济上保存富农、在政治上中立富农。并展示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回答。 2.分批开展 教师用时间轴展示土地改革分批进行的状况。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了解一下。 通过时间轴,了解土地改革开展情况,培养时空观念。 知识拓展 教师讲解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并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大致了解一下。 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当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情况。 3.基本完成 教师讲解,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展示相关图片进行说明。 学生了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情况。 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说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产生了巨大的意义。 知识讲解三、意义 1.从土地所有制方面 教师通过表格、材料等从三个不同方面来让学生分析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学生研读完材料后进行回答。 通过材料和表格数据说明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形成史料结合的意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2.从农民地位方面 3.从国家发展方面 随堂练习 1.新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