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25164

三下 3.6 地球的形状 说课稿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71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三下,地球,形状,课稿
  • cover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 接下来,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解读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环节二通过帆船进港的模拟实验,对比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根据“地球影子”的形状,推理出地球的形状。环节四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形成了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通过调查了解到本校的三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是简单的灌输,没有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目前执教的三年级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也没有深入了解知识的建立与扩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三、目标定位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四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四、重难点 结合四维目标,我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识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五、方法选择 因此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1.直观演示法:我通过请学生上来演示、教师演示、微课指导、图片、视频介绍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进港模拟实验,月食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来寻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汇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基本理念 我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和“中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重心下移,从学生立场出发,让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