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27264

2025各地中考一模二模优秀议论文10篇 素材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7次 大小:329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各地,中考,一模,二模,优秀
  • cover
2025各地中考一模、二模优秀作文10篇 一、(江西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熟知并非真知”,这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的一句名言。告诉我们“熟知”和“真知”是有区别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把“小我”融入“大我”责任之中 “熟知并非真知”,这句出自黑格尔《小逻辑》的箴言,如暮鼓晨钟,敲响在我们求知路途之上。它昭示着,“熟知”与“真知”之间,横亘着一道认知的鸿沟。 熟知,如同我们行走于熟悉的街巷,目光所及,皆是习以为常的景象。它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或许是感官的直接体验,或许是他人言传身教,亦或是社会文化的熏陶浸染。然而,正如井底之蛙,所见不过方寸天空,熟知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洞悉事物深处的奥秘。我们自幼熟知“苹果落地”,却未必能如牛顿般从中窥探出万有引力的奥秘;我们熟知“水往低处流”,却未必能如李冰父子般开凿都江堰,造福千秋万代。这便是熟知的局限性,它如同薄纱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难以触及事物内在的肌理,更遑论登堂入室,掌握真谛。 真知,则是拨开迷雾,直抵事物本质的明镜。它要求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它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更需要我们躬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国志士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究古代度量衡的奥秘,花费数年时间,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最终撰写出《周易》研究的扛鼎之作。他的求知历程,正是从熟知走向真知的生动写照,也印证了“真知”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在探索中升华。 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同身处知识的汪洋大海,面对海量的信息,更需要擦亮双眼,辨别真伪。铺天盖地的资讯如同蜜蜂采蜜般,需要我们去伪存真,才能酿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蜜糖,避免落入“信息茧房”的陷阱,被表象所迷惑,最终与真知失之交臂。 从熟知到真知,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艰辛的旅程,需要我们秉持着“学无止境”的信念,永葆求知若渴的热情。要敢于跳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拓宽认知的边界。 让我们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不断地从熟知走向真知,在探索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中,领略知识的无限魅力,成就更完美的自我! 二、(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用圆规和无刻度直尺画正17边形,难倒无数大家,19岁的高斯(德国人,1777—1855)一晚破解,后来他坦言:“若早知此题两千年未解,我必不敢一夜攻克。”但也有人认为,只有对已知的敬畏,才能推动更深刻的探索。 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怀敬畏之心,赴探索之途 19岁的高斯一晚破解用圆规和无刻度直尺画正17边形这一难题,若早知此题两千年未解或许不敢尝试。这一事件引人深思:在探索未知的征程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对已知的敬畏与无畏探索的关系?依我之见,唯有怀敬畏之心,方能更好地奔赴探索之途。 敬畏已知,是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与传承。人类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沉淀,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已知成果犹如基石,支撑着我们不断向上攀登。牛顿曾言:“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对前人科学成就的敬畏与学习,牛顿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物理学的巨大进步。倘若我们对已知不屑一顾,忽视前人的智慧结晶,那么探索之路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将在黑暗中盲目摸索,事倍功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