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定风波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段话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豁达、乐观 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小序交代了当时的情景和作词的原因。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时间: 三月七日 地点: 沙湖道中 天气: 先雨后晴 事件: 遇雨 人物: 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 狼狈、不觉 故: 交代写作缘由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遇雨的心态和感受; 下片经历风雨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评析:冒雨漫步,抒写徐行的心情。 首两句有何作用?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yíng)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苏轼为何不躲雨?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1. 意义双关:EG:"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红楼梦》 2. 谐音双关: EG: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谐音;]。 EG: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EG: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 (2)归山水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