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选自苏轼《念奴娇· 》。 (2)“ ,而由人乎哉”,选自《论语·颜渊》。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的职能的句子是“ , 。” 2.按要求选择。(5分) 斯佩罗尼的《妙语录》中,有的妙语是由于滑稽的人物、事情、场景而引人发笑,有的则因为出乎意料而让读者()。如果说前一种是大笑,那么后一种则是微笑。当然,还有些妙语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不怎么好笑了。 , , , 。 (1)下列成语填入文章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乐不可支 B.哭笑不得 C.笑逐颜开 D.忍俊不禁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剔除有害的笑,保留无害的笑 ②诙谐的笑是“无害的笑”,因为它不伤害人,不挖苦人,不以贬低别人为目的 ③这是斯佩罗尼在编选《妙语录》时定下的取舍标准 ④不管是哪一种笑,大多是不带恶意的由诙谐引发的笑 ⑤如果违背了这些笑或妙语的伦理,笑就会变成“有害的笑” A. ④②⑤①③ B.②④⑤③① C. 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④③①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 完成第3-7题。(17分) 甲文 听书是读书 ①听书算不算读书 大多数人理解的读书是不出声地看书,因此听书不能算是读书。但是“读”原本是指照文字念出声,也有阅读的意思。按照工具书的解释,阅读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如果按照这个解释,“看”就只是一种方式, “领会内容”才是读的目的。如果这样的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听书同样也可以使听者达到领会内容的效果,听书自然也可以算是一种读书。 ②远古时期,诗歌、神话都是依靠口耳才得以世代相传的。“口耳”何以“相传”呢 首先是耳听,听明白了,才在一次次转述中流传下来。 ③我们人生阅读的第一本书往往是听来的。儿童不是从听睡前故事开启阅读之门的吗 当孩子听着父母摔读,扑闪着眼睛,一个劲儿地向父母追问时,那一刻读书就发生了。 ④今天所谓的“听书”特指听有声书,这种书通常称作“有声读物”。有声读物发端于为盲人解决读书问题。有声读物满足了盲人了解知识、接触世界的渴望。 ⑤随着技术发展,不仅有声读物越来越丰富,听书也逐渐呈现出不受时空限制的灵活性。地铁上时常可见戴着耳机神情专注的年轻人,也有人喜欢调节播放速度以便听到更多内容。 ⑥不少听者坦言,富有表现力的朗读可以揭示书中更多微妙之处,甚至可以让一部平庸之作变得悦耳动听。也许这是看书所无法企及的视听“通感”的效果吧。 ⑦由此可见,听书和看书虽然在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但并没有改变读的目的。听者也是名副其实的读者,听书当然可以算是读书。听书与看书并不完全是异曲同工,如果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把二者结合起来,一定能相得益彰。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听看结合的方式,可以加深对内容的记忆,记忆率高达65%,精确记忆有助于更充分地领会内容。 乙文 听书不是读书 ①读书以看书为基本形式, “听”与“看”是两种不同的行为。因此,从字面上看,听书不算读书。若还是以“领会内容”为标准,听书仍然不算读书。 ②看书的信息传递模式是“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而听书则增加了朗读者环节,表现为“作者一作品一朗读者一读者”。这种模式以朗读者为媒介,重新诠释了作品内容,如对人物对话中喜怒哀乐的情绪表达,情节推进中轻重缓急的处理等,这些都会包含再创作的成分,其中难免有违作者本意。 ③同样,也要审慎分析视听“通感”效果的问题。这种审美体验往往使听者在接收语音信息的同时,失去了咀嚼文本内容的机会。这样,听书就如同欣赏音乐作品,我们只会说听音乐,而不会说“读音乐”,这种情况下的听书就与读书没有关系了。若朗读者为机器,情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