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道义之行 君子之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情景导入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片段。 素养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划分层次并概括文章内容,分析论说结构 审美发现与鉴赏 分析语句,概括人物志向以及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参与 结合背景资料,感受孔子与弟子心怀天下的治国理想 初读课文, 划分文章层次 任务一 初读课文 曾皙(xī) 雩(yú) 哂(shěn) 小相(xiàng) 铿(kēng)尔 冠(guàn)者 喟(kuì)然 1.明确字音。 初读课文 2.解题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孔子的学生。 “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为人率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子路除学诗、礼外,还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孔子器重。周敬王四十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杀死。 “曾皙”,名点,“宗圣”曾参的父亲,字子皙,孔子早期的弟子,笃信孔子学说。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与举止被传为美谈,有“鲁之狂士”之称。 初读课文 2.解题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以政事见称。冉有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公元前484 年,他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军,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孔子归鲁。冉有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在孔子的弟子中,公西华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他曾为孔子出使齐国。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孔子的学生。 初读课文 2.解题 ②“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这两个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本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论语》 取材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内容 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特点 辞约义富、浅近易懂 编纂体式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篇幅 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 评价 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君子 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文化常识 语录体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初读课文 4.聆听范读,把握字音与断句,初步感悟文本内容。 划分层次 5.尝试划分文章层次,并分析文章的论说结构。 层次 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论说结构: 课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按照“问志-言志-评志”的思路展开记叙,脉络清晰。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疏通文意,探究文本内容 任务二 解读第一部分 (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在尊长近旁侍奉 因为 指很短的时间 于,比 不,不要 你。长乎尔,状语后置句 同“已”,止 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 有人 宾语前置句,即“以何”,做什么 平日,平常 解读第一部分 (二)问题探究 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别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