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55013

5.2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湘教版

日期:2025-09-28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5875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勾股定理,数学,上册,八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题 第5章 5.2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经历“问题———数学建模———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放手学生从多角度地了解勾股定理. 4.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5.学会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6.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他们查阅有关的勾股定理,进行交流,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交流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 勾股定理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个定理的应用. 2.讲授新课 议一议:我们已经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如何在数轴上作出表示实数和的点 全班分组合作探究: 如图5.2-6,由勾股定理可知,当两条直角边都为1时,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OA1长为,以原点O为圆心,OA1为半径画圆弧,与数轴的交点就是表示的点;当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时,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OA2长为,以原点O为圆心,OA2为半径画圆弧,与数轴的交点就是表示的点. 图5.2-6 学生进行练习: 你能在数轴上作出表示的点吗? (请学生参照例子自己画一画) 思考:图5.2-7是一位电工师傅准备利用梯子在墙上安装电灯的示意图.假设梯子长4 m,他将梯子靠在墙上,此时梯脚离墙脚的距离为1.5 m.他爬上梯子后,发现高度不够,于是将梯脚往墙脚移近了0.5 m,那么,梯子顶端是否也上移0.5 m (已知≈3.71,≈3.87) 图5.2-7 根据已知条件可抽象出示意图5.2-8,分别在Rt△ABC和Rt△A'BC'中,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A'B,则可得出梯子顶端往上移动的距离. 图5.2-8 在Rt△ABC中,AC=4 m,BC=1.5 m, 于是,AB==≈3.71(m). 在Rt△A'BC'中,A'C'=4 m,BC'=1 m, 由勾股定理得,A'B==≈3.87(m), 因此A'A=A'B - AB≈3.87-3.71=0.16(m). 即梯子顶端A点大约向上移动了0.16 m,而不是向上移动0.5 m. 例3:(古代数学问题)“今有池方一丈,葭(jiā)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意思是:有一个池塘,其水面是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一棵芦苇生长在池的中央,其出水部分为1尺,如果将芦苇沿与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碰到池边的水面.问水深与芦苇长各为多少 分析 根据题意,先画出水池截面示意图,如图5.2-9所示.设AB为芦苇,BC为芦苇出水部分,长1尺,将芦苇拉向岸边,其顶部B点恰好碰到岸边B'. 图5.2-9 解:如图5.2-9,设水深x尺,则AC=x尺, AB=AB'=(x+1)尺. 因为池塘的水面是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 所以B'C=5尺.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x2+52=(x+1)2, 解得 x=12. 故芦苇长为13尺. 答:水深为12尺,芦苇长为13尺. 练习:如图,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 m,一棵树高16m,另一棵树高11 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小鸟至少要飞多少米? 解:由题意有BC=12 m,AC=16-11=5(m). 在Rt△ABC中,AB===13(m). 答:小鸟至少要飞13 m. 3.课堂练习 1.如图,铁路和公路PQ在点O处交汇,∠QON= 30°.公路PQ上A处距O点240 m,如果火车行驶时,周围200 m以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那么火车在铁路上沿O方向以72 km/h的速度行驶时,A处受噪音影响的时间为_____. 解析:如图,过点A作AC⊥ON,AB=AD=200 m. 因为∠QON=3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