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作文 (2025全国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作文题主题“民族魂”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设计,由来自阅读Ⅱ的材料和补充材料共同组成,体现了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第一则材料来自本试卷阅读Ⅱ文本一《鼓书艺人》(节选),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材料中的“他”即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方宝庆百感交集以致“开不了口”,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 第二则材料来自教材,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材料以“嘶哑的喉咙”隐喻苦难中的呐喊与不屈,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 第三则材料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你们”“带血的手”:“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理解,也一定要联系其他材料的内涵。如材料一,虽然写的是方宝庆无力开口的细节,但他面对孩子时所怀有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材料二诗人的歌唱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另外,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推荐立意 (1)苦难中唱响民族赞歌;(2)嘶哑歌唱,奏响民族复兴强音;(3)以赤诚之爱点燃民族希望之火;(4)个体微光铸就民族辉煌未来;(5)平凡温情,蕴蓄民族前行伟力。 (2025全国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写作时需紧扣“梦”的精神象征与“赠予”的传递属性,避免将“梦”作睡眠现象的狭义解读。明确“梦”既是个人理想,也是文化精神载体,“赠予”则是跨越个体的梦的分享。可从个人成长、情感联结、文化传承等维度,以记叙文讲述赠梦故事,或用议论文剖析赠梦意义,结合经典诗句与时代素材,展现赠梦如何激发奋斗力量、凝聚精神共识。语言需真挚生动,结构清晰,结尾升华至新时代青少年怀揣梦想、勇于担当的精神,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推荐立意 (1)梦的赠予传递心灵,梦的赠予打破孤独,推动人们携手追梦;(2)梦的分享促进文化传承,凝聚民族精神,培育共同理想;(3)梦的赠予体现无私与爱,推动个体与社会成长;(4)梦是未来的钥匙,赠予梦点亮更多希望;(5)青年将个人梦融入家国梦,展现使命精神。 (202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