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6299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日期:2025-10-1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1642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影响,同步,练习
  • cover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同步测试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18分) 1. 如果下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开辟了运输线 ③加固了防洪大堤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图中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 出卷网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了破坏,河流径流受不到森林的调节,出现“大雨大水,无雨无水”的现象。 答案 C 2.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诱发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是(  ) A.地面沉降 B.海水入侵 C.发生地陷 D.火山喷发 解析 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都不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火山喷发虽然属突发性自然灾害,但不是由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答案 C 3.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  ) 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 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 出卷网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答案 B 4.下列人类活动属于减少受灾体易损性的是(  ) A.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门 B.地震发生时跳窗逃生 C.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 D.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 解析 A项是灾前正确的防范意识,有利于减小受灾体的易损性,而B、C、D三项则为错误的应急措施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 答案 A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 出卷网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回答5~6题。 5.“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 6.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5~6.解析 南方的“红色 出卷网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答案 5.A 6.A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增加,自然灾害存在阶段性变化。据此回答第7题。 7.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7.在农业社会时期,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A.寒潮和旱灾 B.风暴潮和海水入侵 C.地震和海冰 D.赤潮和海平面上升 解析 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受灾体为农作物或农畜产品,所以对其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是当时的主要灾害,即寒潮和旱灾。 答案 A 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 出卷网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8~9题。 8.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C.年径流量减小,且洪峰流量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 解析 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