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我们与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提升环境话题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分析环境问题及提出解决方案的批判性思维; 审美鉴赏:学会倾听、尊重不同观点并协作解决问题; 文化自信:体会环境与生活的联系,关注自然与家乡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有条理地表达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个人行动,并清晰传达给他人。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身边环境问题的图片或短视频(如垃圾分类、塑料污染、植树造林等)、“环保小建议”卡片。 学生:提前观察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境现象,记录1-2个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播放图片:整洁的公园vs垃圾遍地的街道,清澈的河流vs漂浮杂物的水面。 提问:“看完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对破坏环境的人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明确主题:板书课题“我们与环境”,引导学生齐读,提问:“‘我们’指谁?‘环境’包括哪些事物?我们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需要我们保护。) (二)范例引路,学习表达 1.聚焦“身边现象”: 教师示范描述一个现象:“我发现学校食堂门口经常有同学乱扔牛奶盒,风一吹就飘得到处都是,既不美观,也污染了土地。” 提问:“老师的描述包含了哪些信息?”(地点:学校食堂门口;现象:乱扔牛奶盒;影响:不美观、污染土地。) 学生模仿,用3句话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环境问题,同桌互听并补充。 学习“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出示教材中的对话范例(或教师自编),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结构: 2.问题:小区里的草坪被踩出了一条小路。 原因:有些人图方便,不愿意绕路走。 建议:我建议在草坪边立一块警示牌,上面写“小草怕疼,请您绕行”,再种一些矮树丛挡住小路。 小组讨论:“这个建议好在哪里?如果是你,还会补充什么建议?”(如:安排志愿者提醒、在小路铺石板供行人通行等。) (三)小组合作,实践交际 分组任务:4人一组,围绕“校园/社区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完成“问题卡”: 环境问题(如:垃圾桶周围散落垃圾) 可能的原因(如:垃圾桶太小、分类标识不清) 我的建议(至少2条) 交际要求: 轮流发言,每人用“我发现……我认为原因是……我建议……”的句式表达。 认真倾听,对他人的建议补充或提问(如:“如果大家不听劝怎么办?”“这个建议需要花很多钱吗?”)。 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不发言或表达不清晰的学生,鼓励用具体例子说明(如:“你说‘浪费水’,能举一个你看到的例子吗?”)。 (四)展示交流,互评提升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派1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关键建议(如:“设置分类垃圾桶”“制作环保手抄报”“成立监督小组”)。 学生互评:“你觉得这个小组的建议有没有可行性?哪个建议最让你心动?” 教师总结:表扬“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强调“不说空话,只说做法”(如:不说“要爱护环境”,而说“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 (五)拓展延伸,践行行动 “环保承诺”活动:学生在便签纸上写下“我的一个环保小行动”(如:“每天自带水杯,不买瓶装水”“提醒家长买菜用布袋”),粘贴在班级“环保承诺墙”上。 布置任务:回家后和家长分享今天讨论的环境问题,尝试说服家人一起参与一项环保行动,下节课分享“家庭环保小故事”。 板书设计 我们与环境 现象 原因 建议 乱扔垃圾 习惯不好 增设垃圾桶 浪费水电 意识不足 贴提示标语 草坪被踩 图方便 立警示牌 小行动,大改变! (贴学生“环保承诺”便签)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是否能结合生活实例表达,避免泛泛而谈;对于内向学生,可通过“同桌互说→小组发言→全班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