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学习目标 3.背诵并默写全诗。(语言运用)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学习《秋词》(其一)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他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在今湖南常德)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2.大声朗读诗歌,用简要的语言说说诗意。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诗意:自古文人悲叹秋天寂寥,我却说秋日胜过春朝。晴空万里,黄鹤冲云直上,引发诗情飞向碧空云霄。 3.领悟诗情。 (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上”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4.归纳提升。结合诗人一生的经历,尝试解读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①写作背景:政治失意后的逆境发声 《秋词》写于 805 年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间。此前他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从中央官员被贬到偏远蛮荒的朗州,政治理想受挫、生活环境艰苦,是他创作的现实困境。 ②反传统的情感突破 古代文人多借秋天抒发寂寥悲伤(如宋玉“悲秋”传统),但刘禹锡却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反差源于他不服输的性格 ——— 即便被贬,也不陷入消沉,反而从秋天“一鹤排云”的景象中,看到冲破压抑、向上飞翔的力量,暗合他不甘屈服的心境。 ③抗争性格的必然体现 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如连州(今广东连州)、夔州(今重庆奉节)等地,但始终保持抗争精神。他相信人在逆境中应主动抗争(哲学上称“天人交胜”),这种信念让他的诗歌超越个人失意,转为对生命力量的赞美。《秋词》既是他当时不向命运低头的宣言,也为他后来屡遭打击却始终昂扬的创作基调奠定了基础。 简言之,被贬朗州的困境激发了他骨子里的倔强,使他借秋景唱出不甘沉沦的心声,成为突破传统“悲秋”的励志之作。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学习《夜雨寄北》 1.走近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诗题解读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诗意理解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您问我的归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