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1.通过情境教学,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逻辑思维严密、论证铺排有力的方法。(语言运用) 2.分析《〈孟子〉三章》的核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把握文章的观点与论证思路。(思维能力) 3.领略孟子的思想内涵,感受儒家思想的智慧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正义、道德的追求。(审美创造) 素养目标 4.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文化传承意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 重难点 1.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对比、排比来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2.深入领会这些思想观点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新知探究 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主张“仁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一生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启一场穿越之旅,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这个时代,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奔走呼号,希望用自己的智慧拯救这个世界。他就是孟子。今天,我们穿越到孟子的时代,成为他的弟子,去感受孟子的智慧。 春秋战国乱世纷争 新知探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新知探究 情境再现:老师扮演孟子,同学们扮演弟子,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来到了孟子的书院。孟子正在给弟子们讲授他的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夫子(孟子)的文章,也就是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要先通过文言知识这一关。 情境一:成为孟子的弟子 新知探究 课文朗读 (1)听课文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和朗读节奏。 新知探究 课文翻译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围 新知探究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只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的小城池),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译文】 新知探究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弃城而逃 【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新知探究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使人民定居下来 巩固国防 震慑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依靠,凭借 所以 新知探究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那连亲人都背叛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译文】 新知探究 文言知识 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通假字 七里之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非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