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0449

高中语文 5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6016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中,必修,选择性,练习,作业,课件
    (课件网)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重点剖析 文章虽然以谈话的方式行文,但说理时依然层次鲜明。请梳理本文的论述层次。(一次发 言计一段) 答案 第一部分(第1—28段),针对格黎东所提出的逃狱的第一个理由进行驳斥,主要讨论人应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真理本身,引导格黎东同意他所坚持的“听从道理”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9—36段),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引导格黎东同意以是否“正当”作为 判断是否应当越狱的标准。 第三部分(第37—49段),主要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的标准问题,进一步完善对正 义没有特殊性的阐释。 疑难 语境破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苏格拉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引导格黎东认识到“人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 只能听从真理本身”的。 答案 首先,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否定或肯定,而是指出他接受建议 的原则———合乎正道”,继而阐明自己现在奉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听从道理”。 其次,通过反问和层层深入的追问,使格黎东一步一步地走进他的“圈套”,最终同意他所坚 持的“听从道理”的观点。 第一步,引导格黎东同意“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第二步,引 导格黎东明确什么是“好的意见”,什么是“坏的意见”;第三步,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 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引导格黎东同意“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对人十分重要,从而 得出结论———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只能听从真理本身。这就使得格黎东陷入自我矛盾,也 就巧妙地驳斥了格黎东所提出的逃狱理由之———在不知情的外人来看,大多数人都会认 为是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辩论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深入 的反问和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错误的观念,并产生 新的观念。这种辩论艺术也被称为“助产术”。 文中,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案 (1)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 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2)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3)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4)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 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5)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6)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 答案 苏格拉底举这个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 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也就是说,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 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二、写法赏析 1.通篇对话,形式新颖 全文中的对话,绝大部分都是苏格拉底在反劝格黎东,格黎东主要是应答。这种对话式文本 (不是剧本)与我国的古典著作《论语》相似,是早期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 2.生活小事,助力说理 文章在劝说时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这种像拉家常似的对话,让人更容易接 受,从而产生共鸣。当然,课文也运用了一些论证方法,如“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 的人”“如花钱、名誉和养家等”,运用了举例论证。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贴近群众,通 俗易懂,能引起听者的兴趣,容易为人所接受,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3.语言质朴,雅俗共赏 本文语言清新质朴,因为是对话,所以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通篇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娓娓道来, 亲切自然。如课文开头“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 果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