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0531

高中语文 6.1-6.2 记念刘和珍君/_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4033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记念,高中,必修,选择性,练习,作业
    (课件网) 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重点剖析 《记念刘和珍君》 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与刘和珍的交往经历。全文思路清晰,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起伏。请 你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并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疑难 语境破 答案 事迹 品格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敢于反抗,富于斗争精神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 善良和蔼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有远见,有责任感 欣然前往请愿,在执政府门前喋血 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勇敢坚强,不惧牺牲 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从这些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答案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追求进步,渴求真理,向往革命;她有组织能力,有威 信;她为人和善;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疾恶如仇,勇于反抗;她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文章第一、二部分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稍有差异,请联系上下 文,分析作者三次这样说的原因。 答案 (1)第一次出现在第一部分“程君”正告“我”及“我”回忆刘和珍预定《莽原》全 年的事件之后。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她不仅是鲁迅 的学生,更是其志同道合的战友。鲁迅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这件事,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是出于对渴求真理的进步青年、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战友刘和珍的哀思和 纪念。 (2)第二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第二段的开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这样的世上”而言的,作者希望“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头, 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作者作为生者最大的心愿。 (3)第三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第二段的结尾,“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 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而言的,是针对“庸人”而言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唤醒“庸人”, 使他们投入战斗。 写刘和珍牺牲时,子弹“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强调“其一是手枪” 答案 子弹“从背部入”,这一细节描写指出了刘和珍牺牲时的姿态,子弹从背部射入,说明 刘和珍中弹时是背对着卫兵的,并非与卫兵面对面搏斗,完全是一个无辜的人,说明卫兵射杀 无辜平民的卑鄙。 “其一是手枪”,手枪的使用者通常是军官,说明这次屠杀事件并不是卫兵的偶然行动,而是 有人指挥、蓄谋已久的行为。 这些事实有力地反驳了段祺瑞执政府说请愿者是“暴徒”的命令,也证实了段祺瑞执政府蓄 意屠杀无辜学生的罪行。 文章第六部分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此外的深的意义”“很寥寥” 答案 这是因为作者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当时那样一个没有任何民主可言的环境下, 生搬硬套西方“游行请愿”的和平斗争方式是不可取的。作者不赞同“徒手的请愿”,主张 对反动派进行有韧性的战斗。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分析 这两句话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勇敢无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直面”“正 视”言不逃避,“哀痛者”“幸福者”可理解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 人”,“哀痛者”“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他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 前不畏惧,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他们是“哀痛者”;但他们又坚信黑 暗终将过去,并且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他们又是“幸福者”。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分析———苟活者”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但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他们 有走向斗争的可能;“苟活者”中也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这也是作者的自谦之辞。 “依稀”指模模糊糊;“微茫”指隐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