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习内容】 教材例1、例2、例3。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了一些基本特征,因而教材在一开始就呈现给学生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在观察它们的形状后进一步抽象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例1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例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同时引导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直观地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立体图形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一些基本特征。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其中,表面积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拓展,体积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且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故事、实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切实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作铺垫。 【学习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通过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学习难点:构建由点到棱,由棱到面,面到体的长方体的空间模型,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及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材料准备】 课件、长方体学具、长方体框架、搭长方体的材料(可以学生自己准备)。 【学习过程】 一、说一说,抽象物体模型 介绍学生带来的长方体物品,说一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顶点 棱 面) 探究新知 (一)看一看,感知表面特征 问题1: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找一找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点? 问题2:你能用上方位词边指边介绍吗? 问题3: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长方体盒子,想象一下把它剪开,会是什么样子呢? 问题4:在展开图上你还能找到相对的面吗? (二)想一想,理清三者关系 问题1:我们通过观察、演示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那一个长方体是不是就是有24条边呢? 问题2:那你觉得长方体有几条棱呢?为什么不是24而是12? 问题3:如果我需要把这12条棱组装成一个长方体,你觉得需要几个这样的接口? (三)搭一搭,理解结构特征 学习活动一:搭长方体 1.想一想,应该怎么搭。 2.搭一搭,同桌合作完成。 3.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具袋中的素材分为以下情况: ① 4根12厘米、4根9厘米、4根6厘米 ② 8根12厘米、4根6厘米 ③ 12根9厘米 ④ 3根12厘米、4根9厘米、4根6厘米 学生作品: 图1:这是一个基本长方体框架,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图2:这是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类长方体的特点。 图3:这是一个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引导学生发现这类长方体的特别之处,加深学生的印象。 图4:这是一个拿到1号学具的同学,他把一样长的4根小棒拼成一个面,导致无法成功地搭成长方体,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错误,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自带的长方体物品,不仅能加深对长方体棱特点的认识,还能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时要及时观察、思考原因。 图5:这是缺少一根棱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另外3条相对的棱的长度确定这根棱的长度,同时为认识长宽高作铺垫。 (四)拆一拆,掌握本质内涵 学习活动二:拆一拆 1.想一想:缺少1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