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23.月迹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告诉人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寻月”情节的趣味性(如“镜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有直观兴趣,但易停留于表层叙事,难以理解“月迹”象征的“生命追寻”深意(如“月亮是每个人的”暗含对美好共享的哲思)。部分学生因缺乏生活观察,对“院中月”“河边月”等场景中平凡之美的感悟力不足,需通过“月光日记”任务(记录一周内不同场景的月光变化)激活体验;教学中可结合“月相科普”与“古诗月意象”(如“小时不识月”),在科学认知与人文审美交融中,引导其体会自然奥秘的敬畏之心,并将“追月”精神迁移至生活实践(如探索自然现象、珍视日常美好),实现从“赏月趣”到“悟生命”的认知升华。 三、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作者写的是中国人一种温暖的传承,对美好生活的追忆。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家园,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图腾,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语言运用: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 思维能力: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审美创造: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所见景色的记忆,给学生回忆、表达的空间,再用练笔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观察所得。 思政元素:通过孩童“寻月”“问月”的童真视角与诗意哲思,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寻,培育积极探索、敬畏自然奥秘的精神品格,树立“平凡生活亦藏诗意”的积极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导入:月有阴晴圆缺,月有自己的印迹,我们一起来寻找月亮的印迹。 3.板书课题,鼓励质疑。 1.朗读诗词,想象意境。 (1)吟诵诗词,读出美感。 (2)想象月影绰绰的美好情境。 (3)拓展其他自己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词。 2.齐读课题。 3.依题质疑。 (1)月迹从哪里开始? (2)月迹到过哪里? (3)谁在寻找月迹? (4)为什么要寻找月迹? 紧扣题目,开展关于“月亮”的诗词积累和吟诵的比赛,同时启发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意境,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初悟主题。而依题质疑,梳理问题,留作初读课文时,学生自主解决。 教学环节二:默读课文,检测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自主发现。 (2)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 (3)提出问题,同桌交流。 2.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组词测试题。 鸟( ) 娥( ) 袅( ) 峨( ) 妒( ) 炉( ) (2)课件出示选音测试题。 léi lěi lèi ①多读书,多积累( ),能提高语文素养。 ②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 )累的骨朵儿了。 ③爷爷年轻时干活累( )得驼背了。 (3)指导学生“悄没声儿”中的“悄”读三声。 1.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上面环节提出的问题。 (1)月迹从哪里开始?(第2自然段中在竹帘格儿中首先出现了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