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2831

26.我的“长生果”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281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我的,长生果,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26.我的“长生果”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象力,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已有初步感知,但多数尚未形成系统的读写转化能力,对文中“书籍如长生果”“作文需创造”等抽象比喻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部分学生存在机械摘抄好词好句、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对“借鉴模仿”与“自我创造”的界限认知模糊。教学中需通过作者从“囫囵吞枣”到“悟出道理”的进阶经历,引导学生体会深度阅读对思维品质的提升作用,并渗透“读写结合、知行合一”的成长理念。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体会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③思维能力: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感悟阅读与写作对精神成长的滋养作用,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树立“知识改变人生”的价值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读课文,标画生字词。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同学们,我们看题目,“长生果”是什么呢?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板书:我的“长生果” 2.简介作者。 3.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1)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文题目。 (2)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以后,你想问什么? (3)点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希望同学们运用平时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2.生介绍作者 3.预设:“长生果”是什么?叶文玲的“长生果”具体指什么呢?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学生自由发言。 用学生学过的课文内容引出课文题目,同时又复习旧知,既巩固了之前所学,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读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明确要求,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 (2)出示多音字,重点指导。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读了哪些类型的书?作者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4.引导交流:课文没有明确说出文艺书籍和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的书名,只提到了巴金先生的《家》,作者可能会读哪些书籍?用了什么方法读了这么多书? 5.引导体会:为什么这些书若干年后还让作者记忆犹新呢? 指导朗读相关的句段。 6.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理清作者的读书经历的? 7.引导:文中作者列举了自己哪两次作文的事例? 8.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板书:小画片、连环画、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