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部编版(RJ) 五上 新教案 24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耻、矣”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与同学交流,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两篇文言文提到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读书的名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 (教师播放“囊萤映雪”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体会人物勤奋苦读的精神。) 导语:囊萤映雪的故事同学们肯定不陌生。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的晚上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的晚上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这两个人物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才能有所成。其实,关于读书,古人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谈读书”表明本文是论述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不耻(chǐ)下问 默而识(zhì)之 诲(huì)人不倦 谓(wèi) 诵(sònɡ) 矣(yǐ) 岂(qǐ)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耻]左右结构。左部提画偏下,右部底横长而有力。 [诲]左右结构。左窄、短,右宽、长,“每”竖折的竖段略向左斜。 [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右上部“田”上宽下窄。 ◆易错提示: [诲]右边的“每”不要写成“毎”。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3.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效果。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学习第一篇 1.教师介绍出处,补充文学常识。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教师指导点拨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hào)]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是知也]这就是智慧。知,同“智”,智慧。 [厌]满足。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住。 [诲]教诲。 3.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预设:学生先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解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无法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留待下一步的学习。 (2)课堂讨论,解决疑难。 预设:采用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由代表提出疑问,学生先自行解决,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各小组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可以归纳整合,一起处理。 (3)复述原文意思,教师点拨。 预设:在解决所有词句理解上的问题后,教师点名一位学生读句子,另一位学生翻译句子。有读的不到位或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引导纠正,注意将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4.教师出示“阅读探究”,学生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课件:阅读探究。 ①理一理:这六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说一说:你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 ③议一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与同桌讨论交流。 (3)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