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辛弃疾生平及诗歌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诗歌中的用典和对比手法,分析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 “用典”“对比” 等艺术手法,品味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时局的忧思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 1.梳理典故,理解其与词人情感的关联。 2.赏析用典、对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 1.理解典故的深层含义(借古讽今、以史鉴今)。 2.把握词人复杂的情感(豪情与悲叹交织)。 【问题激疑】 近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 的豪情壮志。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豪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作家梁衡说,“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评价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人就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 2.辗转任职时期 。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立志报国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南归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奋起反抗。 1162年 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夜袭济州大营,活捉叛徒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率万人归南宋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坎坷仕途 1162年至1181年,辛弃疾的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继续坚持主战,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百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