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3 月迹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与月相关的文章———《月迹》,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wā。 小链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1.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孩子们寻找月亮足迹的心理变化。 2.建立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3.激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第一课时 悄没声儿 硕果累累 袅袅婷婷 嫦娥 嫉妒 瓷盆 我会认 一、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二、寻找月亮的踪迹”。 1.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能从课文中概括出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吗 屋中 院中 沙滩 2.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 奶奶的三句话——— “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3自学提示(一):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孩子们在“镜中———院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月亮的特点:白道儿→半圆→满盈→无踪迹—玉玉的、银银的 银光 、多———小小的 、多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月亮的美好,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求美的过程。 课堂小结 三、感悟“月迹” 自学提示(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或者理由。( 用笔在旁边标注出来。)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月迹可以理解为 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质疑问难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孩子们在追寻月迹的过程,内心也留下美好的印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只要你能够不懈努力,我们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心中。 23 月迹 寻找足迹 感悟足迹 板书设计 月夜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 推荐阅读 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