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把乘积相等的式子转化成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比例的乘积形式与比值形式的相互转化 课前谈话: 一、回顾旧知,唤醒经验 1.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那谁来说说看什么是比例?(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相等也就是他们的……(比值相等)好的。 2.复习:那一起来看(PPT),请你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30:5和12:2 (2)0.8:0.6和4:3 (3):和 30:20 (4)和 反馈:(1)可以组成比例,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因为30:5=6,12:2=6,它们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组成比例。)讲得非常完整,很好!继续(边说边板书) (2)0.8:0.6和4:3的比值都是4/3,所以也能组成比例 (3):=,30:20=,比值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4)和通过约分都等于1/2,所以也能组成比例 小结:通过计算两个比的比值,我们发现了有这样的3组可以组成比例(板书3组比例),下面找对的同学请举手。好的,我们一起来看 二、借助生问,深入探究 1.介绍名称 师:在比例里,有“内项”和“外项”,我们把中间的两项叫内项,两边的两项叫做外项。如这里的5和12就是内项,30和2就是外项。 那这两组比例,它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几呢?(板书:划线、内项、外项) 0.8:0.6=4:3 = (哪个是内项,哪个是外项,你是怎么看的?) 2.观察发现 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中的名称,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三组比例,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桌可以商量下 生1:我发现每个比例中外项的积和内项的积是相等的。(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如30:5=12:2,30×2=60,5×12=60) 师:你们发现了吗?那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下。 0.8:0.6=4:3 (0.6×4=0.8×3=0.24) = (4×12=6×8=48) 3.举例验证 (1)师:通过刚才的检验我们发现这三个比例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对这个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生2: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个好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生3:有没有比例不是这样的呢?(是呀,刚才我们只是对这三题发现了,然后猜想可能其他也是,但还无法确定) 生4:比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把学生的好问题写到黑板的边角上) (2)师:是呀,看来大家提出的想法都是围绕“是不是所有比例都这样呢?”这个猜想展开的。那这样吧,我们就来验证下好不好,怎么验证呢?(可以举例)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好,就请每位同学举一些比例的例子来验证,举好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下,看看是否正确。 (3)师:一起来看这些同学的举的例子,都举对了吗?(举对了)下面同学呢?老师发现我们班里所有同学举了有近100个比例进行验证,没有发现一个反例。那我们现在能不能确定地说“所有的比例都是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生5:能确定,因再举例子,一定也是这样的 生6:还不行,因为例子举不完,也许有比例不符合这个规律呢 生7:不行,因为我们要研究的是“所有”比例,例子永远举不完的 (4)师:你们说的很有道理!举不完的例子,凭什么就能说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呢?所有比例,就是任意一个比例,那应该怎么表示呢?如果a:b=c:d这样的比例,一定能得到ad=bc吗?现在你能不举例,用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来说明? 出示: 整体呈现反馈学生的方法: 等式的性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