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读后交流课教学设计 ———保尔精神的当代变形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梳理保尔·柯察金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内核,理解“钢铁意志”的文学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辩论与案例分析,辩证分析“保尔精神”与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关联,提升批判性思维与跨时代对话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内卷”“躺平”现象,思考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比保尔所处时代与当代青年生存语境的差异,探讨奋斗精神的适用性。 难点:避免对“保尔精神”的片面化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牺牲精神”的当代转化形式。 三、教学准备: 1.学生任务前置: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书,完成“保尔精神关键词”思维导图(至少包含5个核心品质)。 收集1则关于“内卷”或“躺平”的新闻案例(文字/视频),简要分析其成因。 2.教师准备: 剪辑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保尔筑路、病床写作等)。 制作“当代青年生存状态”数据图表(如工作时间、心理压力调研数据)。 设计辩论规则与评价量表。 四、教学过程(90分钟): 环节一:情境导入———从“钢铁”到“躺平”的时空对话(10分钟)。 1.视频冲击:播放2分钟混剪视频(前1分钟:电影中保尔在暴风雪中筑路;后1分钟:当代青年“996加班”“躺平”网络热梗)。 提问:“两个时代的人物面临怎样的生存困境?他们的选择有何不同?” 2.问题链驱动: 保尔在极端环境中坚持的动力是什么?(信仰、理想) 如果保尔生活在今天,他会如何看待“内卷”与“躺平”?(开放讨论,激发思考) 3.板书主题:“躺平时代如何炼钢?———保尔精神’的当代变形记”。 教师简要阐释主题:保尔精神是否需要?如何转化? 环节二:文本回溯———解构“保尔精神”的基因密码(15分钟)。 1.小组协作:4人一组,结合课前思维导图,用三个比喻描述“保尔精神”(如“淬火的钢”“不灭的火焰”)。 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板书关键词(苦难、信仰、牺牲、奉献等)。 2.案例深挖:保尔的“牺牲”与当代“成功”。 投影保尔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提问:保尔的“牺牲精神”是否等同于“自我毁灭”?(区分合理奋斗与过度消耗)他的奋斗目标(理想主义)与当代青年的“成功”(物质导向)定义有何异同? 教师总结:保尔精神内核=信仰驱动下的顽强意志+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 环节三:现实思辨———当代青年的“炼钢炉”在哪里?(20分钟) 1.数据透视:压力与困境。 展示“当代青年压力源”图表(如房价、就业竞争、学历贬值),对比保尔时代的“生存苦难”。引导学生讨论:当代青年面临的“暴风雪”是什么?与保尔时代的“苦难”性质有何不同? 2.辩论擂台: 辩题:当代青年是否需要“保尔式”牺牲精神? 规则:正反方各4人,其余学生为“观察团”(记录金句、投票支持方)。立论3分钟→自由辩论8分钟→结辩2分钟。 教师提供支架: 正方参考论点:牺牲精神是突破“躺平”的动力(例:保尔带病筑路→当代创业者坚持理想);反方参考论点:盲目牺牲易导致“内卷”恶化(例:过劳死案例→强调自我关怀)。 教师提供文本与现实案例包,鼓励学生结合书中与现实案例论证。(如保尔带病筑路、当代“过劳死”案例)。 教师调控: 时间控制:自由辩论阶段每组发言限时30秒。 中立引导:避免攻击性语言,聚焦论点交锋。 观察团反馈:投票选出“最具说服力方”,并分享记录的金句。 环节四:价值重构———寻找“新钢铁精神”(30分钟)。 1.跨界案例研讨:分组分析3类当代人物案例(任选其一): A.逆袭者:如“北大保安读书团”、乡村教师张桂梅。 B.破圈者:如李子柒的文化输出、科学家颜宁回国创业。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