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和贝壳,以及运动器官为足,形成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双壳类动物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推理和归纳的能力,理解生物体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 (3)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的能力,掌握解剖双壳类动物的基本技能,并能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4)态度责任:通过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生物与人类关系的态度,认识到生物既有益于人类生活,也可能带来危害,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思维能力。 (2)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分析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益害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和掌握双壳类动物的结构特征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2)辩证地分析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理解其利与弊。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福寿螺的图片,以及有关外来物种福寿螺入侵的报道。 (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福寿螺。最近有一些新闻报道提到了福寿螺在某些地区造成的生态问题,大家对此有什么了解吗?) (生:原来这就是福寿螺啊,看起来很漂亮。不过它们对生态系统好像确实有影响。) (师:是的,福寿螺虽然外表漂亮,但有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2)展示各种软体动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 (师:请大家再看这些不同的软体动物图片。尽管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你们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 (生:这些动物都有柔软的身体和硬壳。我见过蜗牛和河蚌,它们都是软体动物。) (师:很好!乌贼和章鱼虽然没有硬壳,也是软体动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观察并归纳软体动物的特征。) (3)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软体动物的特征。 (师: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个实验,通过观察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生:好的,我们很期待这个实验。) 二、观察双壳类动物的内部结构 (1)视频展示双壳类动物(如缢蛏)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水由哪里进出动物体内。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这段视频,注意缢蛏是如何运动的,水又是如何通过它的身体进出的。大家可以边看边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生:我看到缢蛏通过肌肉的收缩来辅助运动,水通过入水管和出水管进出它的身体。) (2)实验:打开缢蛏(或其他双壳类动物) 的贝壳,揭开部分外套膜,观察其内部结构。 (师:现在请大家按照实验步骤操作。首先打开缢蛏的贝壳,然后小心揭开外套膜,观察内部结构。) (生:好的,我们先打开缢蛏的贝壳,然后揭开外套膜,观察内部结构。) (3)组织学生将实物与书中的图片相结合进行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 (师:请结合实物和书本上的图片,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大家可以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生:贝壳可以保护动物的身体;缢蛏靠足运动,用鳃呼吸。) (4)进一步引导学生推理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和排出食物残渣的。 (师:大家认为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又是如何排出食物残渣的呢?我们可以结合之前观察到的入水管和出水管来进行推理。) (生:我觉得缢蛏可能通过入水管吸入含有食物颗粒的水,然后通过鳃过滤出食物,再通过出水管排出废物。) (5)提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