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核心概念,明确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能根据 “整数除法商整无余” 或乘法算式,准确判断两个数的因数与倍数关系,初步学会 “有序找一个数的因数” 和 “找一个数的倍数” 的方法。 经历 “情境观察 — 算式分类 — 讨论辨析” 的探究过程,在分析、归纳、交流中发展数感与逻辑思维,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能运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生活情境与数学探究的结合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两者的相互依存关系; 能根据算式准确判断两个数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二)教学难点 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自然数,不包括 0); 避免单独表述 “某数是因数” 或 “某数是倍数”,理解 “相互依存” 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分组问题为切入点,降低概念抽象度;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分类算式、建构概念,而非被动接受;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突破难点,培养合作意识; 分层练习法:设计基础题与拓展题,兼顾不同学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情境激趣 师:体育课上,五(1)班男生 24 人、女生 18 人要按 “每组人数相同、无剩余” 的要求分组。小明说男生可以分 6 组(每组 4 人),也可以分 8 组(每组 3 人),大家觉得这两种分法可行吗? 生(齐声):可行!因为 6×4=24,8×3=24,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那女生 18 人,小华试了分 5 组(余 3 人)、分 4 组(余 2 人),都没成功,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其实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要学的 “因数和倍数” 密切相关,学完这节课,咱们就能帮小华解决分组难题了。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快速激发求知欲,为抽象概念的学习搭建现实桥梁。 (二)探究新知:分层突破 1. 分类算式,建构概念 师:这里有 9 道整数除法算式,请大家先独立计算结果,再根据 “结果的特点” 把它们分成两类。算式如下:63÷9、26÷8、21÷21、9÷5、20÷10、19÷7、30÷6、8÷3、12÷2。 (学生计算、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分享你的计算结果和分类? 生 1:计算结果是 我分两类:第一类是 “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的,比如 63÷9=7、21÷21=1;第二类是 “商不是整数或有余数” 的,比如 26÷8=2……5、9÷5=1.8。 师:分类很清晰!数学中规定,在整数除法里,当 “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时,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比如 12÷2=6,我们就说 “12 是 2 的倍数,2 是 12 的因数”;也可以从乘法角度理解:2×6=12,2 和 6 是 12 的因数,12 是 2 和 6 的倍数。大家试着用这样的表述,说说 63÷9=7 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2:63 是 9 和 7 的倍数,9 和 7 是 63 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计算、分类,主动发现 “因数和倍数” 的前提条件,从除法、乘法双角度建构概念,避免被动灌输。 2. 讨论辨析,深化理解 师:老师有个疑问:在 18÷3=6 中,18 是 3 的倍数;在 36÷18=2 中,18 是 36 的因数。那 18 到底是因数,还是倍数呢?请小组讨论 2 分钟,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结论? 生 3:我们觉得不能单独说 18 是因数或倍数!它必须和另一个数搭配着说 ——— 相对于 3,18 是倍数;相对于 36,18 是因数。 师:太准确了!因数和倍数就像 “朋友”,必须相互依存,不能单独说 “某数是因数” 或 “某数是倍数”。那大家再想想,0 有因数和倍数吗? 生 4:没有!因为 0 不能当除数,比如 0÷5=0,要是说 5 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