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春》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朱自清。本单元以“四季美景”为主题,收录了描写春夏秋冬不同景致的散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春》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审美能力的优质素材。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1. 文化自信:通过朗读和感受课文中对春天的描绘,体会中国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情赞美,理解“借景抒情”的传统文学手法,增强对中华优秀散文文化的认同感。 2. 语言运用:识记“朗润、酝酿、卖弄”等生字词,掌握多音字“涨、藏”的读音及用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节奏与情感。 3. 思维能力:通过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描写春天的顺序与层次,培养提取关键信息和概括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审美创造:初步感受春天的景物美与文章的语言美,通过想象画面,培养对自然美和文学美的感知能力。 5. 学习习惯:养成圈点勾画、批注阅读的习惯,学会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字词问题,培养专注倾听、积极思考的课堂习惯。 第二课时 1. 文化自信:深入品味文章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与生活热情,理解“春”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如希望、新生),体会中华民族对“春”的特殊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感。 2. 语言运用:赏析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积累优美词句;能结合语境理解“卖弄、烘托”等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3.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中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和动静结合的写法,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情感,发展深度思维。 4. 审美创造: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仿写一段关于“春”的文字,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5. 学习习惯: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倾听不同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合作学习与深度探究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1.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初步感受春天的生机与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与描写顺序; 体会文中叠词(如“嫩嫩的、绿绿的”)的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1. 教学重点 赏析文中修辞手法的妙处,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把握“春”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中; 学习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进行仿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个性化导入新课: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1. 创设情景:教室多媒体播放《春之韵》短片———画面从冰雪消融的溪流开始,渐入抽芽的柳枝、绽放的桃花、破土的小草,穿插孩子们放风筝、田野里春耕的场景,背景音乐选用轻快的《春之声圆舞曲》。播放完毕,教师手持一束带着露珠的迎春花(或仿真花),轻声说:“同学们,寒冬已过,这束花带着春天的消息悄悄来了。它见过刚解冻的小河,听过第一声鸟鸣,摸过刚冒尖的草芽———今天,我们就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赴一场与春天的约会。” 2. 提出问题: “短片里的春天有哪些景物?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春天,你会选什么?为什么?” 3.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列举“小草、桃花、溪流、风筝”等景物,提到“生机勃勃、温暖、热闹”等印象; 形容春天的词可能有“希望、活力、美丽”,理由多结合自身感受,如“春天万物都醒了,像充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