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99753

10《小石潭记》教案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23881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小石潭记,教案
  • cover
10.《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理清游记的线索,学习文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3.结合柳宗元生平,探究作者于文中表现出的心情变化以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赏析小石潭的景物,学习“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的写作技巧。 2.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者前后心境的变化及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旧知导入 看图猜诗:这是柳宗元的哪首诗作?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我们小学就熟悉的一首唐诗。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江雪》还是一首藏头诗呢!请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组成了什么?“千万孤独”!柳宗元到底为何孤独?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小石潭记》,去感受“孤独诗人”柳宗元的人生。 二、作者介绍 1.人物知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故世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上,他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又与好友刘禹锡唱和,并称“刘柳”。代表作有诗歌《江雪》《渔翁》、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寓言《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生平经历 (出示柳宗元大致的生平经历表) 从图中,你可以看出柳宗元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前半生青云直上,名噪一时;后半生一贬再贬、仕途不济。 3.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于此十年。 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游遍附近的奇山异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这八篇分别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也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三、字词正音 隔篁竹(huáng) 如鸣珮环(pèi) 水尤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参(cēn)差(cī)披拂 佁然不动(yǐ) 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 犬牙差互(cī) 寂寥无人(liáo)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四、课文诵读 (划分朗读节奏,听录音,师生齐读课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五、疏通文意 (1)从小丘西①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②,闻③水声,如鸣珮环,心乐④之。 ①西:向西 ②篁竹:竹林 ③闻:听到 ④乐:以……为乐 文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带的玉珮、玉环碰击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伐竹取道,下①见小潭,水尤②清冽③。全石以为④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⑤,为屿,为嵁⑥,为岩。 ①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