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人类与环境 同步练习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F、G、H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4.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完成5~7题。 5.维持此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6.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7.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 ) A.尊重与善待自然 B.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C.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D.以上三者都包括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图中阴影区为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 材料二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度全国共减少耕地1 002.4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抵消掉同期土地整治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净减少耕地542.4万亩。目前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8.31亿亩,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未来5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约束性指标仅剩3 100万亩。 材料三 广东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表(单位:千公顷) (1)下列有关我国耕地分布的优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分布在平原盆地地区 B.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区 C.多分布在水热配合条件好的地区 D.水旱灾害频繁 (2)结合材料三,简述广东省2005年较2001年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发展农业应注意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称为持续农业模式。结合材料简述我国耕地集中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9.(案例探究题)大米草原产于英国、法国沿海,淤积能力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东南沿海地区后,有大米草生长的沿海滩涂每年以100米以上的速度向海洋拓展。新淤积出来的土地含盐量太高,既不利于开垦为耕地,也不适合淡水养殖。大米草所到之处,滩涂上的生物几乎全部灭绝,还使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影响沿海养殖区的生存与发展,港口也因此废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对比英国沿海和我国东南沿海的自然环境特点,说明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自然条件使大米草生长繁盛。 (2)据材料说明大米草的生长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发生哪些变化 (3)大米草的引进,导致我国东南沿海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 _____。 (4)该事件启示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应该_____ _____。 答案解析 1、2 【解析】1选A,2选C。第1题,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着人的思想,属于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第2题,人类社会早期,由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