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材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下)》 -出卷网- 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课题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时 40分钟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历史的三个教学维度和五个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2020修订版)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课标分析: 学生需要掌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如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等,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熟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认识到它对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 从宏观上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激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中观来说,本课是《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与延伸,是第七单元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爆发背景之一。从微观来说,本课三个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依逻辑顺序围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内容与世界意义展开论述,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 因此本课教学要注重突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与意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但多为碎片化记忆,未形成系统架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及深远意义理解不深。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有理论探究潜力,但历史思维还不够成熟,分析复杂因果和理论逻辑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宏大历史感兴趣,想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深层根源、理论创新及时代回响,教师要利用这点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培养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较多,需要简洁扼要的讲解与说明。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思想成就,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抽象概念,加深学生对思想概念的认识。 教学目标 ①通过材料、图片,概括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以及工人的悲惨境遇;能提炼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根据教材,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借助图示与材料,理解剩余价值论与唯物史观的内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③依据时间轴,梳理归纳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借助材料与史实,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④结合地图和史料,梳理1848年革命、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例子,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黑板、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材料研析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2min) 【出示材料】: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教师提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学们肯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