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熟记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3.家国情怀:了解党中央对“文化大革命”正确的处理态度和恰当的处理办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夯实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性的巨变?邓小平在此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师讲述:邓小平生平简介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1904年8月22日生。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 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一生三起三落: “第一落”: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第一起”:1933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第二落”: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 “第二起”: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 “第三落”: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 “第三起”: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讲授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教师讲述: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教师总结:“两个凡是”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2)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过程 教师讲述:视频中的胡福明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有感于“两个凡是”方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胡福明经过很长时间的构思、查找资料,最终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并把文章寄到《光明日报》。文章受到《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的重视,杨西光还提请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同志审阅。在胡耀邦同志的支持下,这篇文章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出,然后《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发表时,为了加重文章的分量,没有以作者胡福明的名义发表,而是署名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成稿到最终发表,几经修改,其中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文章标题也最终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