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0601

高中历史必修2(北师大版)课件: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共32张PPT)

日期:2025-10-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65759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2课,32张,农业,传统,精耕细作
  • cover
课件32张PPT。 精耕细作:又称集约经营,是相对于粗放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条件(2)时间(3)特点(4)地位(5)评价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条件:(2)时间: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3)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作者用生动的笔墨勾画出这个小村庄男耕女织、安适宁静的生活图景。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条件(2)时间(3)特点(4)地位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条件(2)时间(3)特点(4)地位(5)评价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男耕女织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自给自足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条件(2)时间(3)特点(4)地位(5)评价利:生活稳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条件(2)时间(3)特点(4)地位(5)评价利:生活稳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男耕女织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自给自足 他们所向往的生活能否实现? 古代经济下的农民生活状况又如何呢?———(西汉)晁错:《论贵粟疏》繁重的徭役 农民时刻面临着贫穷、破产流亡的威胁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条件(2)时间(3)特点(4)地位(5)评价利:生活稳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弊:A、个体小农经济力量薄弱,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B、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材料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第7页 材料二: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第28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间作、套种、轮作复种)2、提高土地的生产率A、耕作方面改革农具:改进技术:耧犁、曲辕犁中耕B、排灌方面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 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明清)C、施肥方面3、选育良种4、巧用农时创造二十四节气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主要耕作方式:2、主要组织方式:3、主要生产特点:4、主要土地制度:铁犁牛耕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封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