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练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__A__,但是当他绝望地感觉到自己无法理解这本巨著时,热忱很快便消退了。①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阅读一本书造成的。但还不止如此,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能够读懂自己所挑选的第一本书,用不着再读其他相关的著作。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__B__,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②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你如果先读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 ③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④我们说过文章的脉络有助于找出共识与主旨,诠释字义与句子。而比起科学与小说类的书,⑤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时,比较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尤其是阅读哲学书时,因为哲学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读者。在小说与戏剧中,这就比较不重要了。如果真是好作品,可以单独阅读。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A_____B_____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整合不同资源从而实现__①__,然后去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认真地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的确,在这样一个__②__的社会氛围中,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一些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的人已经出现了。他们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花拳绣腿代替__③__,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导致精神懒惰。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并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由此进一步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的文化。所以我想强调,在触屏时代,我们的“莎士比亚”也不能失去,不要做网络的奴隶,坚持阅读,受益无穷。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4.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