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0031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34046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下册,统编,历史,8课,八年级,学年
  • cover
3.8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行这种制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了解国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办法和改革的目标。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简单论述改革的好处。 3.家国情怀: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改革的内容及成就。 【教学难点】 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78年后,随着邓小平复出,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先后在1981年和1984年两个“非常”年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阅兵式,这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984年阅兵的群众游行队伍里,出现了这样一支有时代特色的方阵。农业队伍的最前列,是由五辆拖拉机牵引的彩车,上面竖立着《联产承包好》五个大字标语。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讲授新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版块活动一 新闻老故事:一个农民的烦恼? 农民说: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一天混一个杠,一个杠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母蛤蟆。 农民说: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提示:1.吃大锅饭,收入少。2.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教师提问:如何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呢? 学生回答:经济改革。 展示材料: 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2.“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请你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的责任、利益。 教师总结:“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开始,之后推广到全国。 教师提问: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有什么变化? 展示: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以前21年增长的粮食。 ———《邓小平时代》 学生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开始,之后推广到全国。 知识点小结: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实施:(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发展: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展示材料:又一个农民的烦恼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请大家帮帮忙: 把农民家里种出来的红枣卖出去。 学生回答:加工、延长产业链。 教师提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教师总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知识点小结: 4.意义:(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想一想: 出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阶段的资料卡片。 过渡: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二、城市经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